2017-04-09 10:05 浏览量 4758
重庆自贸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李谦:
4月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至此,重庆自贸试验区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去年8月,重庆与辽宁、浙江、河南、湖北、四川、陕西7地获批,成为我国第三批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历时半年有余才正式挂牌实施,可以看出重庆自贸试验区并非“说来就来”。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重庆自贸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李谦,他讲述了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背后的故事。
A、申报从两方面努力
在第三批申报城市中最先提交方案、最早定稿
“在我看来,重庆申报自贸试验区,从两方面努力,一面与时间赛跑,跟国务院及中财办、商务部等部委积极沟通,争取他们认同;一面是自己想明白,想清楚,反复论证方案是否清晰可靠,做到对自己的方案了如指掌。”李谦说。
重庆自贸试验区开始申报时间是2014年2月,当时国家第二批自贸区还没批复,重庆就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设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园区的请示》。
2015年4月,第二批自贸试验区获批后,重庆又完善了相关方案,形成了《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送审稿)》,随后,重庆又审议了《总体方案》,再次报送国务院。
在申报过程中,重庆自贸试验区申报小组领导班子多次前往北京征求学者专家意见,几乎每周都要向商务部汇报最新情况,也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情况。
就申报事宜,李谦多次与商务部外资司沟通,最忙的时候,他每半个月要飞一次北京。申报小组有专门派遣驻京工作人员,对接相关部委,因此也没少获得商务部表扬,说“重庆同志专业,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反馈”。
“中财办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我们就多次去中财办征求专家意见,修改方案。重庆想获批要满足三个要求,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对照国家定位,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企业需求’。”李谦说。
具体而言,第一点是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的定位,我们要站在国家角度思考重庆自贸试验区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吸取第一批和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成立经验,在国内已有实践经验基础上参考国际通用的自由贸易规则,找到两者的差异与差距;第三,自贸试验区成功运行要有各类企业主体参与,就是企业要有获得感,让企业参与到自贸试验区建设中,为外企“引进来”、本土企业“走出去”积极搭建平台。
有了准确的理解和认识,重庆自贸试验区的申报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是第三批申报自贸试验区城市中最先提交方案、最早将方案定稿的单位。
B、从获批到挂牌
7个月里自贸试验区主要做了两件事
从去年8月31日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到昨日挂牌,包括重庆自贸试验区在内所有自贸试验区,都主要做了两件事:确定自贸试验区范围;做好总体方案规划。
最开始报给国务院的方案中,重庆自贸试验区范围覆盖150平方公里,19大片区,从功能上说有三类,第一是口岸与交通枢纽,有机场有铁路、公路、港口等,除了主城区口岸外,还包括了万州港、长寿港、涪陵港等沿长江港口;第二是保税港区,有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甚至想到要申报江津、涪陵保税区;第三类是服务贸易较为成熟的区域,如江北嘴CBD等商务区。
报上去后,商务部没有同意,随后出具了统一的划分标准,将自贸试验区范围限定为120平方公里,只能划分三片完整闭合的区域。根据这一标准,重庆再次修改方案,用道路与水域相连。之后,有关市领导积极同商务部领导沟通,说明重庆为什么这么划分范围。同时做国土资源部的工作,保证商务部定下来的方案在国土资源部也能通过。
“重庆是这批七个自贸试验区中最先完成范围划分的,很多城市的方案被打倒重来。这件事做得极其艰辛也极其漂亮。我们的同志经常加班到凌晨五六点,方案改好了马上报送市领导。实行早晚交班,第一个人干到凌晨一两点,第二个开始接力干到天亮,通宵成为家常便饭,真是辛苦。”李谦说。
重庆的《总体方案》是去年12月12日敲定的,是7个自贸试验区中最早定稿的。划分片区是商务委会同国土局、各区县政府共同协商的,包括修改后的方案仍然保留了原有三大功能的设定,即枢纽与口岸区域、服务贸易区域以及保税港区,同时服务三大片区,三大片区要闭合,这是一个技术活。
三大片区分别是西永片区、两江片区、果园港片区,从北向南蜿蜒曲折穿过重庆地图。
各片区从管理上讲,全市统筹,区县有一定自主权,但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由市里完成,各区县只是执行。其中两江片区主要由两江新区党工委统筹,其他地区由自贸办统筹。两江新区面积最大,是自贸试验区的主体组成部分。就招商而言,市级层面会搭建平台,各区县也会主动出击招商引资,主要是竞争项目,在片区之间形成竞争势头。
三大片区各有自己的分工:西永片区主要以加工贸易、陆路贸易为主;两江片区作为自贸试验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将承担起聚集高端产业和要素,发展服务贸易的重任,兼有总部贸易、金融服务;果园港片区负责探索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建设。
C、自贸试验区挂牌后
在第三批挂牌城市中如何显现重庆特色
“自贸试验区的本质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是政策的洼地;是国家的实验田,不是开发区升级版;是风险压力测试区,不是地方自留地。这句话能说明自贸试验区的实质,说明自贸试验区与开发区的本质区别。”李谦说。
重庆自贸试验区最大的特点在于重庆独特的区位优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这既是中央的定位,也是重庆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国务院回复给重庆《总体方案》的批示中,也要求重庆要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接点重要作用。
对于这个要求,以及重庆如何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展现特色,重庆已有三点考虑。
首先,目前中国贸易主要依靠海上贸易,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后,将重点依托渝新欧,探索发展陆上贸易。
第二,重庆正在积极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其中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能提升我市经济开放水平,建设铁路、机场、港口三个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结合的“三合一”开放平台。这些开放平台是其他省市不完全具备的,为重庆申请自贸试验区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重庆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创设了条件。
第三,这么多年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以来产业不断升级,从传统产业转变为现在提出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形成了集群发展,带动辐射相关产业的趋势,相较于其他城市重庆自贸试验区有了产业上的比较优势。
这三点都被国务院所认同,中央对重庆的定位也来自于重庆总结的三点,是从重庆的方案提取出来的,这三点也是重庆与其他城市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对照国际自贸区标准,国内自贸试验区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重庆借鉴与总结。第一我们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对标国际有所欠缺,还没达到国际自贸区的标准;第二国内自贸试验区政策集成度不够,部门之间的协调还存在障碍,没形成合力;第三防风险能力不足;第四国际经贸规则下对税制探索不足;第五政策法规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李谦说。
他山之石
自贸试验区看过来
在重庆等7个自贸试验区获批之前,我国的自贸试验区有4个,分别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它们相对成熟的政策与配套值得重庆借鉴。
上海 自贸试验区
一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并制订负面清单,列明外商投资禁止或者限制投资的产业或者产品目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
二是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探索“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监管模式,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的货物贸易监管方式,缩短审批流程。
三是实施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先后出台51条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推出了分账核算系统以及自由贸易账户,基本形成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体系。
四是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行政审批目录化管理、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进出境监管模式,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先照后证”登记制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五是设立相匹配的配套政策体系。上海自贸试验区有关的政策法规制订或修订77项,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制度创新有法可依。
天津 自贸试验区
一是适当放开政策限制。依据天津实体经济优势的特点,在政策上进一步放宽,适当放开政策限制,制定调整负面清单。
二是创新金融租赁。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使现有金融体系结构更具活力,更加服务于实体经济,也更加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三是重视服务行业。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又注重能够发展民生的服务行业。
广东 自贸试验区
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机构。加强自贸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职能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是坚持技术创新道路,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持。
福建 自贸试验区
一是构建闽台协同经贸圈。协同发展包括内生协同发展模式和外生协同发展模式,以投资、贸易为主导,以金融领域合作为突破,全面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六海一空一区”,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等自由化进程,共建海峡两岸一体化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二是承接台湾高端产业转移。采取直接复制推广、逐步复制推广、建章立制后复制推广等三个层次甄别、消化和吸收,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合作,建立一个与国际高标准开放体制接轨和相容的高效管理体制。